在线: 
投稿: 57028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调研之窗 > 详细内容
谨防自主招生“误入歧途”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杨勃畅 发表时间:〖 2023/5/16 浏览人数:〖 43918

“千军万马独木桥”,这是中国民众对高考这场选拔竞争程度的比喻。然而,从高校扩招到自主招生多元化,眼下的高考已不再是出人头地的“独木桥”。高校自主招生试点是与统一高考协调并行的招生模式,是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然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在实施中遇到的水分较大、选拔不公等疑难问题,使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与发展无法达到预期成效。

一是招生水分“大而无当”,致使学生“怀才不遇”。自主招生人才评价标准“弹性”较强且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给腐败行为留出了滋生空间,这也导致招生水分大于成效的现象严重损害了高考招生的公平公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827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4%的受访者认为自主招生“不公开透明,留下腐败空间”,56.7%的受访者认为其“已经异化成‘看钱看权’招生”,而仅有14.1%的受访者认同“自主招生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人民心中对自主招生水分大的观念从这项统计中可见一斑。因为很多私立初中或高中都会在考试前夕,展开对人才的吸引,他们会以各种优惠的政策,让同学们报考本校,实际目的就是想要收取更多的利益。这样的招生方式对于其他普通学校来说自然是不公平的,而且一般情况下,自主招生的过程中,也并不会对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是考虑到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所以其中的水分是比较大的。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领域腐败频发,官员因招生腐败落马并不鲜见。早在2013年,即有报道指出,自主招生、破格补录和调换专业日益成为高招腐败的三大“重灾区”。尽管中国高考入学考试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认,这是所有选拔、竞争事项中相对最为公平的一项。自主招生面试形式导致的不公和腐败几率要远远大于现行的高考制度。如果现行的集中命题、统一标准、封闭阅卷、计算机录取的高考考试形式,尚不能彻底杜绝不公和腐败现象,那么,靠社会监督下的自主招生学校和教师以信誉为担保,就更近乎痴人说梦了。

二是招生对象“以偏概全”,致使学生“壮志难酬”。高校自主招生权力滥用导致了高校利用招生权力寻租,在招生过程中玩弄花样,这给广大农村考生和没有背景的城市考生带来不利影响。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大学的农村考生人数远远低于城市考生,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制度上,常常处于劣势的一方。这使得自主招生政策在某些方面会加大城乡差距的产生。尽管高校自主招生指标只占当年招生指标的5%,但这种另辟蹊径的升学方式却备受争议。从开始的招生对象高校完全说了算,到后期的校长推荐、学校推荐,一系列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的腐败问题,让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对象的公平公正产生了质疑。长此以往,高校自主招生不但没有起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而且还阻挡了贫困和农村学生进入名校的渠道,很显然这与当初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设计是偏离的。而且高校在招生专业的分配上由于涉及面太广,使得高校自主招生失去了其选拔特殊人才、专业人才的目的。自主招生降低了教育的公正性,因为拥有招生自主权的往往是一些在国内有着重要影响的名牌大学,部分学校会借用“自主招生”的名义划定对本地考生有利而对外埠考生不利的分数线。

三是招生选拔“千奇百怪”,致使学生“无所适从”。一些高校自主招生在设定招生标准、自主选拔特别是面试等环节,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选拔制度设计,引发负面新闻频现报端。各个高校之间互出奇招“抢生源”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大学自主招生宣传上声称给“偏才”开绿灯,有的以出偏题吸引眼球为傲,有的学校被媒体评为“写篇评论就能上大学”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均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一些名校在取得自主招生权之后,便将权力恣意放大,让“自主”一再突破底线,变成了“自由”。有的过度看重证书、发明、专利、论文等;有的无底线地降分录取等行为,实为“掐尖”式恶意抢优质生源。这种通过名校语焉不详的面试、考核,只要走一下高考过场,便可以敲开名校的大门的招生途径。对于绝大多数参加高考、以分数论成败的考生来说,凸显出了更大的不公。

四是招生方式“适得其反”,致使学生“心浮气躁”。自主招生本意是为具备一定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但自主招生提前录取的学生会一定程度上削弱高中的来年招生竞争力,并且导致学生关注自主招生程度大于学习内容本身,一味追逐好学校的“名利心”取代了静心学习的踏实劲。自主招生容易打乱高考复习计划,在学生中形成了浮躁的氛围,不利于最后复习。一味关注自主招生容易引导学生轻视最后阶段高考的复习,一但自主招生没有成功,也会对之后高考产生负面影响,对学生得不偿失,失去自主招生本应促进学生上进的意义。自主招生在以往实践中的“选优”,使其常常演变成高考前的“掐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考生的不平等竞争。同时,向中学分配指标的做法也对中学自身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但是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对于优质中学的高度重视,导致了“强者愈强”,催生出一批“超级牛校”,这种现象客观上加剧了资源集聚效应,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

据新京报报道,从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将实行2.0版高校自主招生的“强基计划”,从2003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到如今“强基计划”的新鲜出炉,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在试点16年后“寿终正寝”。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用好用实16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试点经验和教训对“强基计划”进行了完善和规范,杜绝“强基计划”成为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多措并举下的“强基计划”相较以前将更科学,也更有导向性。一是抓政策、重公开,增强自主招生真实性。提高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公开性和透明度,从严执行自主招生政策。强化自主招生信息公开,将报名、审核、公示等各个环节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此外,强调严查违规行为,进一步健全申诉和举报制度,同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进一步确保自主招生的平稳有序和高校招生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抓机制、重帮扶,增强自主招生全面性。认真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14〕18号),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上,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申请考生适当倾斜,致力于缩小地区差距,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三是抓举措、重监督,增强自主招生系统性。举办“录取现场开放日”活动,邀请考生和家长代表、社会监督员、媒体记者等走进录取现场,了解该校本科招生录取的全过程。通过明晰招生定位、严格控制规模、完善选拔程序、强化信息公开等举措,充分体现“专家为主”、“集体决策”、“多重监督”等整改成果。四是抓规范、重流程,增强自主招生科学性。严格遵守自主招生11个“不得”工作禁令,进一步规范招生录取程序,严格录取条件,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坚持宁缺毋滥。合理确定招生专业,禁止组织先修课程、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作为自主招生的前提条件或者与自主招生考核工作挂钩,影响考核的公平公正。对入校后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申请转专业的自主招生学生,严格限定在与其学科特长相适应的专业范围。

作者:杨勃畅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条理清晰, 辨析透彻
本文作者权利: 可申请特约作者徽章, 可申请特约文章徽章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新乐市聚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经济...
新乐市做好“百千”工作跑出乡村振兴“...
“三秋”将至,农业生产背后隐患不容小觑
以千人之力助百村振兴
新乐市立足“四个突出”全力打造城市管...
京津冀聚焦打通协同“大动脉”,畅通发...
念好“五字诀”,绘好乡村振兴“共富图”
上一条信息:如何改正基层干部迟到早退、空岗现象 下一条信息:关于乡镇社工的思考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