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028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调研之窗 > 详细内容
从延陵季子言行举止看泰伯奔吴之遗风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马庆伟 发表时间:〖 2022/5/7 浏览人数:〖 676498

 

[  ] 在先周之际,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以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之胸襟,奔于荆蛮之地。其中泰伯三让天下,成为至德之典范,在后世树立了光耀千秋的伟岸形象,成为后人学习的道德楷模。泰伯、仲雍去世后,至德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吴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吴地之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为泰伯、仲雍之后裔,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到泰伯奔吴之遗风,可以看到至德精神在当时吴地的传承和弘扬。至德精神在新时代,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泰伯;  仲雍; 季札 ;遗风; 至德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历朝统治者们非常重视以德治国和以德化民,以实现社稷永固、天下大治的盛世局面。早在三千多年前,泰伯用自己的行动阐述了至德之精神,大德之情操。太史公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这段史料记载了泰伯奔吴、三让天下,成就至德之史实。泰伯三让天下的壮举被大圣人孔子赞誉为“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因此,泰伯不仅是吴文化的鼻祖,更是至德精神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在泰伯、仲雍之后,吴地又出现了一位至德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他就是泰伯之后裔——季札。关于季札的事迹被太史公记载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季札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第四子,又称公子札,因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因其贤德而被后世尊称为季子。季札为人诚实守信、淡泊名利、聪慧睿智、品德高尚,既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艺评论家。他是泰伯、仲雍之后,又一个三让天下的典范。从他的事迹中可以看出泰伯至德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可以看出泰伯奔吴之遗风即:大公无私、谦和礼让之遗风;顾全大局、睿智聪慧之遗风;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之遗风;德孝仁爱、敬老尊贤之遗风;淡泊名利、成人之美之遗风。这五种遗风是当时至德精神的具体体现,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大公无私、谦和礼让之遗风

泰伯是周太王之长子,仲雍、季历之长兄,文王姬昌之伯父,是理所当然的周部落首领继承人。周太王古公亶父率族人迁于岐下周原后,筹划了周族崛起、兴周灭商的蓝图。他从周族长远利益出发,认为季历更适合做接班人,季历的儿子姬昌更是周族崛起的希望。泰伯得知其父心意后,便和二弟仲雍一起奔吴,文身断发,以示决心,表现出大公无私、谦和礼让的高尚品德。

泰伯之后裔季札也表现出相同的道德品质。《吴太伯世家》载: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季札排行第四,非常贤能,寿梦生前想让季札继位,但季札避让不受,于是长子诸樊继位,总理国家事务,代理执掌朝政。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坚辞不受。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季札反而“弃其室而耕”,吴国人只好放弃了立季札的打算。后来吴王诸樊去世,他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兄终弟及,以兄传弟最终要把国君之位传于季札,以实现其父寿梦的遗愿,但季札始终没有接受。季札三让虽不同于其祖泰伯,泰伯是以大让小、以长让幼,季札是以小让大,以幼让长。但从季札的言行举止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继承了泰伯大公无私、谦和礼让之遗风。

二、顾全大局、睿智聪慧之遗风

周太王古公亶父出于周族长远利益的考虑,欲传位于季历,以便将来传位于姬昌,使周族在姬昌的领导下,完成兴周灭商的大业。但让他为难的是泰伯非常贤德,在周族内部也很得人心,威望较高,又是长子,是众望所归的继承人。如果强行去改变继承人,就会造成内部分裂,失去民心。但泰伯毕竟不同于一般人,这时候他表现出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的胸襟。为了周族的崛起和兴周灭商的大计,泰伯不计个人得失,不仅自己决心放弃继承权,而且劝说二弟仲雍一起奔吴。这样使周太王的战略意图得以顺利实施,避免了周族内部因继承人问题而产生的矛盾,避免了周族上层的分裂,体现出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的气度。奔吴之后,泰伯凭借自己的才干、开拓进取,建立了勾吴政权。在周人灭商过程中,勾吴政权有力地牵制了商朝的力量,进行了很好的战略配合,使武王伐纣一举成功,这表现出泰伯睿智聪慧的一面。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虽有意传位于季札,但春秋时期的君位继承毕竟不同于先周时期。西周建立后,周公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西周王朝王位更替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进行。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嫡长子继承制已然深入人心,在后世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里君位的传承大都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进行的。季札作为一个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心中必然明白:自己作为四子,虽有贤名,如果冒然接受君位,虽然有父亲的遗命,但毕竟破坏了深入人心的嫡长子继承制,因而不得人心,极有可能引发君位的争夺,导致手足相残,国家大乱。因此,他从大局出发,坚辞不受,这样就保证了吴国政局的稳定。此外,季札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他虽不受君位,但并不妨碍他为吴国做出贡献。季札代表吴国出使列国,在他的努力下,中原国家不仅了解了吴国,并且愿意与吴国交好。季札在出访中能够见微知著,政治敏锐,目光远大,有先见之明,从言行举止中表现出睿智聪慧的一面。显然,在季札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泰伯顾全大局、睿智聪慧之遗风。

三、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之遗风

诚是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泰伯作为至德精神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具有诚实守信、言出必行的美德。在三让天下的过程中,一旦心中做出决定,就无怨无悔,绝不回头。在得知其父周太王有意传位于季历之后,泰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奔吴的决定。虽然他口头上没有承诺什么,但他心中已然有了承诺,为了坚守心中的承诺,泰伯毅然文身断发,决心扎根于吴地。如果第一让看不出他坚守心中的承诺,那么第二让、第三让就充分体现了泰伯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美德。

季札出访时,曾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不好意思说出来,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要出访中原各国,所以不能把宝剑赠给徐君。季札完成出访使命后途径徐国,准备把宝剑赠送给徐君,但遗憾的是徐君已经病逝,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头的树上。随从人员问:“徐君已逝,那宝剑还赠给谁呀?”季札答道:“当初我心中已答应赠送宝剑给徐君,怎能因徐君病逝而违背我的心愿呢?”同样季札虽然口头上没有承诺什么,但心中已然有了承诺,为了兑现心中的承诺,季札毅然将千金之剑挂在徐君坟头的树上。从季札的这一言行举动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泰伯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之遗风。

四、德孝仁爱、敬老尊贤之遗风

泰伯在当时情况下,携仲雍奔吴,三让天下,表现出了大德、大孝、大仁、大爱的美德。他顾全大局、不违背父亲的意愿,毅然让出天下,成就弟弟和侄子的功业,实现族人兴周灭商的大业,这就是大德大孝。商朝晚期,朝政混乱,天下百姓深受其害,让比自己更适合的人做周族首领,领导族人兴周灭商,拯救百姓于水火,这就是大仁大爱。泰伯三让天下,表现出敬老尊贤之美德。泰伯之父周太王年事已高,有意传位于季历,泰伯不仅没有强烈反对,反而偕同二弟仲雍奔吴,体现了对其父的敬重。泰伯认为季历比自己贤能,更适合做周人首领,因此毫无怨言,表现出尊贤的美德。

季札与泰伯同样是让天下,但面临的情况与泰伯不同,有时候遵从父亲的意愿不一定是敬老爱老、大德大孝。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君位的继承不仅仅是一家一姓的事,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吴王寿梦认为季札贤能,有意传位于他,这里也许有出于对小儿子的疼爱之情,但在乱世贤能的人不一定适合做国君。此外,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经过近三百年的实行后,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季札遵从其父意愿,可能会引发君位之争置吴国于危险之境,季札违背父愿,果断让位,让其长兄诸樊继位,保证了权力的顺利交接,保证了吴国政局的稳定,避免了使吴国陷入内乱的可能,避免了吴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流离失所之境的可能。因此,季札虽违背其父意愿,但他的举动无疑是大德大孝、大仁大爱、敬老爱老的表现。季札在出访中,表现了对贤者的尊敬,他在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到了卫国,非常欣赏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等人,赞赏地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他还非常崇敬文王、武王、周公等圣贤。从季札的一系列言行举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泰伯德孝仁爱、敬老尊贤之遗风。

五、淡泊名利、成人之美之遗风

泰伯奔吴,三让天下,表现出大公无私、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的美德。泰伯奔吴,三让天下,首先成就了其父之美,周太王为周人长远利益计,欲传位于季历,泰伯奔吴,遂了父亲的心愿,使太王的战略部署得以实行,兴周灭商的大计得以实施。其次,成就了其弟之美,泰伯让位,使季历得以登位,领导周人建功立业,成为周三王之一,携弟仲雍远奔吴地,成就二弟仲雍圣贤之美名。再次,成就了其侄周文王之美,泰伯三让,使得君位的已传至文王手中,在文王领导下,周人显现了崛起的梦想,成就了文王圣贤大名。最后,成就了周人和天下人之美,泰伯三让,使得周族连续出现了杰出的首领,在他们的领导下,周人最终灭商成功,建立了西周王朝,实现了数代周人的夙愿;西周建立,结束了商纣的残暴统治,使得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成就了人民过安稳日子的美好愿望。因此,泰伯奔吴,三让天下是泰伯淡泊名利、成人之美美德的最好体现。

季札三让,也表现出了大公无私、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的美德。首先,季札三让成就了兄长之美,季札没有遵从父愿,让与长兄诸樊,诸樊为了实现其父遗愿,没有传位于子,而传位于弟,这样兄弟四人除季札外都做了国君,有了建立功业、一展宏图的机会。其次,季札三让成就了吴人之美,吴人因季札贤能,坚持要立季札,但在乱世中贤者未必会是一个合格的国君,季札深知这一点,他的三让避免了吴国内乱的可能,成就了吴人生活的安定。最后,成就了徐君之美,季札曾剑徐君,体现了季札仗义疏财的美德,同时,虽然徐君去世,但季札仍解剑挂于徐君坟头树上,以偿徐君生前愿望,成就了徐君之美。从季札的这些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泰伯淡泊名利、成人之美之遗风。

泰伯奔吴,三让天下,成就至德精神,其至德之遗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在吴地开花结果,泰伯之后延陵季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泰伯至德之遗风。至德精神是天地之间的大德,是历史长河中的浩然正气,是人类社会中的正能量,是可以超越时空且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三千多年的悠悠岁月,并未使这种精神过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过程中,都需要至德精神,至德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史记》司马迁  北京 中华书局20066月第1

  [2]《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主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月第1

  [3]《中国思想史》张岂之主编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3月第1

 

作者简介:

    马庆伟,男,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将军马家村人,伏波将军马援公后裔。现为岐山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岐山县楹联诗词学会会员、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员,主编有《魅力京当》一书。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论理充分, 观点新颖, 辨析透彻
本文作者权利: 可在网站上免费推广, 可免费申领本网特约作者证书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弘扬炎帝精神建设华夏名城
从延陵季子言行举止看泰伯奔吴之遗风
试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上一条信息:港北法院:党建引领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下一条信息: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迈向 …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