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028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调研之窗 > 详细内容
试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马庆伟 发表时间:〖 2021/8/20 浏览人数:〖 343311

 

[摘  要]:我国古代教育成就辉煌、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领风骚,无论是官学教育还是私学教育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书院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书院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书院教育的兴起、发展、演变、特点几个方面简要概括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成就,同时,探讨其育人思想和办学模式等对今天的教育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书院教育;兴起原因;演变发展; 育人特点;启迪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出现了教育萌芽,迄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我国古代教育不仅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而且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在流光溢彩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书院教育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书院教育自唐代中叶产生到清代末期结束,历经了由私学演变为半官学到官学的一个过程,经过千载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方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长达1000多年的书院教育为我国古代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华民族领先于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今天,书院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古代书院教育概述

书院教育是我国古代最独具特色的一种教育制度。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代,最初是中央政府图书收藏、编辑、校勘和整理机构。在当时的民间,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也称之为书院,可见最初的书院并非后世的教育机构。到北宋时,书院已经成为成熟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祭祀圣贤、学术研究。

(一)书院教育兴起的原因

1.书院教育兴起于唐朝的原因

书院教育之所以萌发于唐朝中后期,其原因有三:

其一,自唐朝“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形成藩镇割局面,政局不稳,战乱不断,社会动荡,教育深受影响,官学衰落,知识分子失去学习深造的场所,须另谋接受教育的途径。正如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所说:“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学之所”。

其二,深受我国私人讲学传统的影响。教师的祖师爷、被后世推崇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开私学之先河,成为私学之鼻祖。孔子的高足先贤燕伋学成归来后,在千阳创办私学收徒教授儒学,使儒学在西北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孔子之后,私学曾在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一时。在我国教育史上,每当社会动荡、官学衰落之际,私学就会乘势发展起来,书院教育作为私学的一种形式在乱世兴起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其三,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南北朝时,达摩祖师东渡后创立禅宗,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禅林之风盛行。禅林寺庙往往修建于名山大川之中,佛门讲经说法采取质疑问难的方式。受佛门禅宗影响,书院往往设在依山傍水的名山大川僻静之所,环境优美,受社会影响较小,其主要教学方式会讲制度也深受佛门禅风之影响。

2.书院兴盛于两宋的原因

书院教育兴盛于两宋,其原因亦有三:

其一,两宋政权局部统一,社会比较安定,老百姓生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绅官吏、商家巨贾热衷于文教事业,能够为书院教育兴盛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二,两宋统治者实施“重文轻武”的国策,文人的社会地位大幅度上升,读书之风盛行。两宋统治者鼓励民间兴办教育,对书院教育也是大力支持,使书院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其三,两宋不是大一统王朝,对思想言论控制能力有限,思想言论自由度相对较为宽松,为书院教育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时有闻名天下的白鹿洞、岳麓、应天府、石鼓、嵩阳、茅山六大书院。

(二)书院教育的特点

官学与私学相结合,并行发展、互相补充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特色。早中期的书院大多属私学,也有半官方性质或者官方背景的,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书院经费较为充足,社会地位独立

书院的经费来源大多是朝廷赏赐或富商官吏士绅捐献的学田收入。著名书院往往受官绅巨贾资助,且有自己的学产,小书院也有地方士绅和民众的资助及自己的学田。因此,书院经费较为充足,地位较为独立,受社会影响较小。

2.书院师资力量雄厚,待遇地位较高

书院主持称之为“山长”,相当于今天学校的校长。著名书院的山长大多是当时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著名学者。在著名书院中,山长有自己单独居住的院落别墅,待遇比较优厚,社会地位比较崇高,生活比较宽裕滋润。其他教师也是名重一时的学者,他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献身教育,热心育才,待遇也较为丰厚,社会地位较高,在地方上深受敬重,也深受学生爱戴。

3.书院制度较为完善,学规科学合理

随着书院教育的发展,在实践和探索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套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尤其是以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称《白鹿洞书院学规》或《白鹿洞书院教条》)最为著名,对后世书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4.书院学术氛围浓郁,培养目标明确

书院教学内容和方法较为新颖灵活,目标明确,尊师重道。书院教育以培养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疾苦的经世济国之才为己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书院学术浓郁,空气自由,尤其是著名学者担任山长时,对学术派别争论采取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如理学大师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他与心学大师陆九渊的学术观点截然相反,曾有著名的鹅湖会之辩,但他多次邀请陆九渊来书院讲学。有一次,陆九渊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开讲,讲得异常精彩,据说当时在场听者无不感动得泪流满面,朱熹感慨的认为自己讲得没有陆九渊那么好。

5.重视培养主体意识,倡导独立思考

书院教育注重经世济用,反对读死书、死读书,重视学生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独立研讨。注重因材施教、质疑问难,允许学生有所侧重,发挥专长。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以教师指导为辅,以学生独立自修自学为主。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书院培养出大批经世致用之才,如湖南岳麓书院自北宋创建以来至清末,近千年的历史中,历经数朝,英才辈出。晚清“同治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都出自于岳麓书院;近代风云叱咤的人物如谭嗣同、蔡锷、黄兴、程潜等亦出自于岳麓书院;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邓中夏、谢觉哉等也出自于岳麓书院之后的新学堂;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曾三次寓居岳麓,求学于杨昌济先生。书院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一些优良传统和合理制度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三)书院的演变与衰落

书院兴起于唐,兴盛于两宋,元、明、清三代书院时兴时废,时盛时衰,日渐增多,对政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元朝政权建立,为了维护统治,对私学进行保护既限制,书院教育受到一定影响,但规模空前。明朝政权建立后,书院教育逐渐走上官学化的路子。

明朝后期的东林书院对当时政局影响最大,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曾为东林书院撰联非常有名。其联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书院的师生们往往以天下为己任,在讲学之余,关心国家大事和时局政治,他们评议朝政,引导社会舆论,产生较大的政治影响力。并以书院为中心,渐渐积聚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员和绅士,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进行斗争,他们被阉党称之为东林党人,成为明末一大政治势力。恼羞成怒之下的魏忠贤责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教育出现萎缩。

清朝统治者对书院影响天下舆论和朝局政治的政治能力颇为忌惮。为了加强对书院的控制,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下令在各省设书院,此后书院多为官办,重心转为科举考试,沦为官办科举应试的教育机构,无法对时局政治产生影响力,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与意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为了延续统治,开启“清末新政”,改革教育,并下令各省州县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延续近千年的书院教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二、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今时代教育的启示

书院教育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时代教育史上的一束阳光,它的兴起兴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书院教育的没落和消亡是必然的。然而,经过一千多年来的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书院教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办学方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仍值得后世借鉴。书院教育的历史终结后,书院教育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并没有随之消失,仍为后来教育家所汲取。如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1929年停办,研究院尽管只存在短短的4年时间,毕业生仅仅70余人,但几乎都是杰出人才,这在整个20世纪学术史上的地位是永恒的,其功绩让也后人难以企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汲取和借鉴了书院教育的办学思想和经验。书院教育仍对当今时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迪作用如下:

(一)应坚持科学正确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在辉煌时期有着科学、正确、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理念。它秉持了“修齐治平”和“以天下为己任”及“以仁德为本为先”的教育思想理念,注重学生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培养,教育学生重立志、重力行,重担当、尊师重道。这些都值得今天教育借鉴。

     当今教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应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书院教育中借鉴和吸收优秀的教育思想理念,传承优良传统,服务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应保证充足的办学经费和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在兴盛时期,都有固定的田产和充足的经费来源,这是教育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充足的经费能够保证校舍建设和延聘名师,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古代书院大多延聘在地方乃至全国望重天下,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学者才俊,这就保证了师资的质量。书院教师社会地位崇高,待遇优厚,从而使他们安心从教,造福一方。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部分乡村薄弱学校面临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地位和收入得到了提高,但在一部分经济条件薄弱的县区及以下乡镇教师地位和收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既要用情怀留人,也要用待遇留人,这样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三)应注重人的教育并淡化教育的功利性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和“修齐治平”的教育思想,注重人的教育,强调人格塑造的重要性。秉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要求将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家国天下事结合起来,将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养、接人待物结合起来。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淡化教育功利性,要求学生“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白鹿洞书院揭示》)。

当今教育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焦虑,形成了“内卷”和“鸡娃”现象,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功利化和商业化倾向,偏重知识技能培养,忽视人格、能力、综合素养和家国情怀的培养,培养出大量精致利己主义者,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人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回归到我国古代书院教育注重人格、淡化功利的人文教育传统,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目标。

(四)应借鉴书院自主教育和学术交流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坚持自主教育和独立办学,继承了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推崇学派传承和学术自觉,鼓励学术自由。书院坚持以教师教导为辅,学生自修自学为主,注重学术交流和游学。其“会讲制”和“讲会制”相当完善,从而培养了师生自修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了学术交流、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推动了自主教育的发展。

当今教育受大环境影响,急功近利现象普遍。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学习成绩,高校教育过于注重课题和论文,偏离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基础教育受非教学因素影响较大,缺乏自主教育理念和能力,因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学校之间的交流和研学活动兴起,这是回归书院交流优良传统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五)应选好校址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书院往往建于依山傍水的名山大川僻静之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远离尘嚣。既能受山水泉林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又能减少干扰,专心读书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当今学校,多建在闹市之中,生活、学习、交通等固然方便,但受社会影响较大,干扰较多,学校周边环境复杂,安全隐患较为突出,难以发挥环境育人之功效。现今,一些新建学校在校址选择上,不同程度上借鉴了书院选址的经验,实现了生活、学习、交通、环境统筹兼顾的目的。

总之,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具有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学术精神;具有经世致用、脚踏实际的务实作风;具有自由宽松、活力十足的学术氛围。它注重师资力量建设,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修自学能力等。这些都给当今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留下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书院教育已经深深打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在今天,我们应本着“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赋予书院教育新时代内涵。总之,研究我国古代书院教育,能够为当今教育改革和学校办学等各项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迪,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第1版

[2] 《中国教育》 汪满石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3] 《中国历史》 张岂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4]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3版

[5] 《全是赢家的学校》肯尼斯G威尔逊著 王建华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

    马庆伟,男,岐山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编辑,岐山县楹联诗词学会会员,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会员。主编有《魅力京当》一书,有多篇论文获奖,多篇论文被收入到《凤鸣岐山》《中国宝鸡周易》《张载易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浙江省吴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粹》《吴芮文化文集第三卷》《第五届泰伯论坛论文集》中。)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观点明确
本文作者权利: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弘扬炎帝精神建设华夏名城
从延陵季子言行举止看泰伯奔吴之遗风
试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上一条信息:新乐法院反映审判实务中新业态下平台与网约车司机之间 … 下一条信息:基层党务工作者抓班子带队伍之我见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