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028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调研之窗 > 详细内容
从神奇故事看中草药神奇效果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郑鼎文 发表时间:〖 2023/5/24 浏览人数:〖 12600

 

 

【内容摘要】

本文以“从神奇故事看中草药神奇效果”为主题,旨在说明中医和中草药的极端重要性及其重视与传承弘扬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首先陈述了9个中草药的神奇故事:其一,又好吃又滋补的万能补药枸杞的故事;其二,车前草的故事;其三,断肠草的故事;其四,甘草的故事;其五,丁香的故事;其六,砂仁的故事;其七,徐长卿的故事;其八,浮萍的故事;其九,刘寄奴的故事。在此基础上从宏观视野论述中草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一是可以强壮身体,增进健康;二是可以预防疾病,“治未病”;三是可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由此得出结论:中医和中草药在治疗疾病以及各种传染病方面确实具有神奇效果和重大作用,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因而对中医和中草药要继续高度重视,不断地予以传承和弘扬,并把中草药当作朝阳产业大力开发。

【关键词】

中医 中草药 神奇效果 重视 传承 开发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中反复实践、总结而逐步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其中的中草药故事非常神奇,从中可以看出中草药的神奇效果,也显示出发展中医和中草药的极端重要性。

为了充分认识中草药的神效,在此,先让我们看看几个中药材的传奇故事。

其一,又好吃又滋补的万能补药枸杞的故事。

《神农本草经》说枸杞有轻身不老的医药功效,其后的各种医药典籍都把枸杞看作神仙服食的灵丹妙药,认为常服枸杞能羽化登仙。汉代《淮南枕中记》说经常服食枸杞汤液可以“老者复少,久服延年,可为真人”。宋代方书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一个使者在路上看到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一边用棍子抽打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头,一边责骂,在以尊老爱幼著称的礼仪之邦出现这样的场景令使者觉得非常不像话,就上前制止,问姑娘为什么这样对待长者,姑娘笑着说:“他哪里是什么长者,他是我的曾孙子,不遵循祖传养生之道,不肯服用祖传仙药,以致八九十岁就步履维艰,鬓发斑白,故要责罚他。”使者分外震惊,忙问姑娘芳龄,姑娘的回答更让使者眼睛瞪大了几圈。“我今年三百七十二岁。”如此高龄却貌似青春妙龄,真是奇迹,使者赶紧讨教祖传仙药为何物,姑娘说:“药唯一种,然有五名,春曰天精,夏曰枸杞,秋名地骨,冬称仙人杖,亦谓西王母杖。四季常服其果,可使人与天地齐寿。”虽说传说不可信,但枸杞能益寿延年却是得到历代道家名医、养生家公认的。所以它还有个美名叫却老子。

其二,车前草的故事。

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老大爷入帐,问其何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其三,断肠草的故事。

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察访,他为的是设法到海宁去看望一下自己的亲生父母且又避人耳目。一路上,众多大内高手在暗中保护,他昼行夜宿,鞍马劳顿,对人间旅途之苦颇有领略。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乾隆辗转不能入睡,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一中年人持烛为乾隆开了门。“恕小生深夜打扰,求先生配点草药。”年轻儒雅的乾隆像个富家公子一样上前行礼。“客官请坐,反正我还未就寝。”主人答。乾隆借着灯光一看,这位草药先生深夜还在抄写药书,可见是个勤奋之人。主人为乾隆沏上茶,两人便攀谈起来,无奈乾隆身上各处时有奇痒,忍不住要去抓挠,又怕失礼,于是将自己的病症先告诉了草药郎中。这郎中先生十分认真地检查后,告诉乾隆说:“你患的是疥癣,民间又叫疥癞疮,是皮肤病中的一种顽疾,能治,但需遵医嘱:用药后不能用手直接抓痒,更不能入口,因为此草药有剧毒。”“先生能告诉我此草药的名字吗?”乾隆好奇地问。“叫‘断肠草’。相传当年神农尝百草,遇到了一种叶片相对而生的藤子,开着淡黄色小花。他摘了几片嫩叶放到口中品尝,刚嚼碎咽下,就毒性大发,还没来得及吃解毒药,神农的肠子已断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这种令神农断肠而死的藤子,就被人们称为‘断肠草’。”郎中告诉这位好奇的年轻人。乾隆的顽疾被治愈了,他重赏了这位郎中,又挥毫为其草药店写下了“神农百草堂”几个大字,自此,它便名振大江南北。

其四,甘草的故事。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说:“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药,你们赶快拿回去煎水喝吧。”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草药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干草”。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五,丁香的故事。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其六,砂仁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发生了一次范围较广的牛瘟,全县境内方圆数百里的耕牛,一头一头地病死,惟有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瘟,而且头头强健力壮。当地几个老农民感到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一带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们纷纷争说:“我们全在金花坑放牧,那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果实的草,牛很喜欢吃。”老农们听后,就和他们一同到金花坑,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的生长着这种草,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放口中嚼之,一股带有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冲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畅。大家品尝了以后,觉得这种草既然可以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挖了这种草带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胃脘胀痛、不思饮食,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屋前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砂仁”的由来。

其七,徐长卿的故事。

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贵重药材,均不见效,急得团团转,只得张榜招贤:“谁能治好皇上的病,重重有赏。”民间医生徐长卿看见榜文,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病。徐长卿把自己采来的“蛇痢草”取三两煎好,一日两次让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药液用作外洗。第2天病情就有了好转。再连服3天,症状就完全消失了。李世民高兴地说:“先生名不虚传,果然药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何药?”徐听了急忙跪下,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话。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带“蛇”字的都要忌讳,谁说了带“蛇”字的话都要治罪。情急之下,一旁的丞相魏征灵机一动,连忙为他解围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会意忙说:“禀万岁,这草药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皇上不假思索地说:“是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既不知名,那就叫‘徐长卿’吧,以免后人忘记。”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中草药“徐长卿”的名字也就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八,浮萍的故事。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李时珍采药避雨来到一条小船上。老渔翁和他的两个不到10岁的孙子热情地接待了他。老渔翁为李时珍端来吃的,李时珍也从包里拿出一瓶酒,招呼主人一齐坐下共酌。交谈了一会儿,老人对李时珍身份便清楚了,老人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全告诉了他。末了,老渔翁想起一个问题,说:“我们这里还有一种草药,能治身痒、癣疮。”李时珍问:“它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呢?”“这种草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老渔翁笑哈哈地又说了四句话:“天生灵芝本无根,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根青青泛水面。”在一旁大孙子听后说了一首童谣:“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 接着,小孙子也唱了一段儿歌: “有根不着地,有叶不开花。整日随风飘,四海就是家。”“这三个谜语都是一个谜底,你们祖孙三人出题考我也!”李时珍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忽然眼睛一亮,抬头看到船外,一种水草在风雨中依然团聚不散,飘飘游游,便指着船外说“就是它!”就是它,它是什么?就是“浮萍”。

其九,刘寄奴的故事。

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篇幅所限,只说这些吧。

由以上中草药的传奇故事不难看出,神奇的中草药是各种疾病的克星。俗话说“人吃五谷生百病”,在此我想说:地长草药治百病。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间一切事物,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制约的。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乐观主义的生活观,不惧怕任何疾病,找寻一切有效办法对付疾病。而祖国的中医学及其中草药,就是先贤找到的对付疾病的重要方法。

那么,从总体上,从宏观的大视野来看,中草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都有哪些呢?

愚以为,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是可以强壮身体,增进健康。

《黄帝内经》“素问”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上古时期的人,懂得天地之间运行的道理,是阴阳谐和的,每个人的命运是有定数的,所以行事都不和天地的正常运行道理相违背,他们的起居作息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样就能肉体与精神都协调一致,而尽终其天年。这就是说,只要遵循自然规律,懂点养生保健的道理,并坚持践行,就容易健康长寿。再加上学习中草药知识,有针对性地服用些中草药,就能强壮身体,增进健康。比如枸杞子,气可充,雪可补,阳可升,阴可涨,目可明,神可安,肝可滋,肾可养,火可降,风湿可祛。对老年人来说,还有润肠通便作用,泡水、煲汤或每天吃十几粒,否可以收到强身健体之效。

似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是可以预防疾病,“治未病”。

医圣岐伯的“治未病”思想,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里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简单地说就是重在预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就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治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贯彻岐伯的“治未病”思想,在医生指导下对症而适当使用中草药,就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可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

有病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治疗,对症下药,就可以治好病,恢复健康。这里列举一个典型事例。当年在延安时,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毛泽东曾患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时往往痛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吃了不少西药,仍不见效。一次,开明绅士、名中医李鼎铭到杨家岭来看望毛泽东。他为毛泽东切脉之后,很自信地说,吃四服中药就可以好了。那时,中西医之间矛盾尖锐,毛泽东身边的医生都是西医,他们不同意毛泽东服用中药。毛泽东则力排众议,坚持把李鼎铭开的四服中药吃了下去。吃完后,疼痛果然消失,胳膊活动自如了。这更使毛泽东认识到中医药的神奇功效。毛泽东又介绍李鼎铭为八路军的干部、战士治病。很快,中医中药成了八路军必不可少的医疗方式。不久,李鼎铭还为八路军培养了一批中医,他们活跃在各个部队。

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中医、中草药确实对治病作用很大。所谓妙手回春,应该说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它主要是赞美中医高手的,也说明中草药功不可没。

从这次震惊世界的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实践经验来看,中医和中草药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医药学是一门辨证论治的生命医学。2000多年来,中医药学在与疫疠(传染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很早就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在防治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理论。可以说中医药学的产生基础和发展宏大,来自于中医药防治人类各种疫病的过程。千百年来的抗疫实践证明,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传染病,临床救治有效。即使在科学技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现代传染病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03SRAS防治工作中,河南省积极运用中医药防治SARS实现零死亡;运用中医药防治HIV让患者带毒生存20年。这样的防治效果,得益于中医整体理论指导。中医药学是一门整体、系统、辨证论治的生命医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理解中医为什么面对人类重大疾病,能够沉着有效应对,这源自中医药学对生命力和生命活动的全面、系统理解:医“人”远比医“病”更为重要。前者是站在生命的角度看待和认识人得的疾病。通俗地讲就是患者活着,也就是“遏阻传变”留人治病,恢复失离衰退的“精气神”,如此才能有时间、有条件、有机会“扶正祛邪”,以平为期,改变或者改善患者被病毒侵蚀的脏腑和机体,从而实现阻断病变、稳定病情,使受感染者的生命力和生命活动恢复到正常状态。

  中医药治疗不是针对病毒的所谓“特效药”,而是经过辨证而得出来的“方药”。这些“方药”要做的就是帮助正气把病因消除,从而治愈疾病。其实,不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如此而已。中医在治疗疾病中(无论有病名的疾病还是突发疫情),非常注重身体阴阳和气血调和,以及改善和提高人体自身免疫能力。因此,防治新冠肺炎的首要原则是“整体观念”,认为自然界的疫疠之气,通过相应的途径感染人体,人体通过相应的能力抗拒疠气。因此,中医提倡治未病,以预防为主;既病防变,通过改变环境、调节机体、抗拒疠气。这种整体防控思想指导着中医药治未病的各种措施运用。

中医药学认识致病因素,与现代医学的病原微生物致病学说不同,中医治愈患者不是关注致病因素,而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所导致的症状。中医药将这种状态治疗好了,疾病就痊愈了。近年来,SARS、禽流感、新冠肺炎病毒等传染病的出现,对现代医学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一个新的变异病毒或者从未见过的病毒,依靠现代医学防治的同时,我们可以用中医药的观点和思维来面对它、认识它、治疗它,采取中西医协同诊疗,使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得到缓解,并且实现好的预后。

既然中医和中草药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那么就应该继续加强发展中医药工作。开国领袖毛泽东对中医药学情有独钟。他当年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1954年,毛泽东作出重要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同年,他又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的批示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习近平主席同样对中医药工作非常重视,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201910月,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又作出了重要指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中医和中草药在治疗疾病以及各种传染病方面确实具有神奇的效果,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故,对中医和中草药学要继续高度重视,不断地予以传承和弘扬,并把中草药当作朝阳产业大力开发。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

2、网络有关资料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岐山周文化研究会 作者 郑鼎文)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逻辑严密, 立意新颖
本文作者权利: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从韩复榘四个儿女个个成才看母亲在家庭...
宝鸡市周易研究召开了2023年工作总...
要做百岁老人,就要积累“生命力”(压...
2023 年终总结之六:我的老小孩情怀
试论三千年西凤酒的历史渊源
关于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
关于把县城当景区建设的建议
上一条信息:如何建好合格的村党支部 下一条信息:特色小镇之特色以小见大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