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028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知识 > 详细内容
陈独秀宗教观的形成,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不退缩也不激进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青史爆笑谈 发表时间:〖 2023/2/9 浏览人数:〖 436783

在“五四”那个特殊的年代,各种各样的思想充斥着人们的头脑。在经历了各种思想的交锋后,陈独秀的宗教社会思想也逐渐深刻。陈发掘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即使是在批判孔教时,陈独秀也没有忘记孔教有益于社会的正面价值。

陈独秀认为,宗教的作用,在于劝诫人们一心向善,这一点是有益于国民人格培育的。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文化里一直崇尚孔孟、老子的学说。道家崇尚雌退,主张 “无为”,儒家崇尚“礼让”,而佛家则主张“一切皆空、皆无”。

陈独秀认为这些虽然都不算是宗教,但是却起了宗教劝善的作用。老子崇尚雌退,不与人争;儒家崇尚礼让,事事以“仁”;佛家则以空无为主要宗旨。

这三者不仅都给人们心灵上以某种慰藉,同时也给出了世人为人处世的原则。这都有利于善的社会的建设。而在各种宗教中,基督教的劝善功能则更为突出,为此,陈独秀也作了更为详尽的分析。

首先,陈独秀认为,作为原始情感冲动的宗教是理性的一种补充。陈独秀认为,“人的理性固然重要,但是自然情感的冲动,更不能看轻。”他还用梁漱溟的话来证实自己这一论点。梁漱溟先生说:“一个人所产生的动作,并不是由理性的知识指导的,而是由人的欲望和情感所支配。”

梁漱溟认为,人们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单靠理性的知识是不够的,根本的还是得让人们在内心感觉到这个问题的重要。人类的理性知识只负责告知我们问题的存在,要真正认识到问题还得靠人类的情感,陈独秀对梁漱溟所说的这番话是极为赞同的。

陈独秀对比了支配中西方人心的两种不同的最高文化,认为这两种文化的根本不同,不在于哪一方更偏重情感与欲望,而在于在同样的一种欲望和情感中,二者的偏重点不同。

中国偏重于道义,而西方偏重于宗教的情感。陈独秀认为,这两种不同的支配人心的最高文化,其实是存在共性的,二者都是属于精神层面,属于精神范畴。而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伦理道义更倾向于人的理性,而情感则倾向于人的本性,是一种超理性的本能。

我们不能轻视伦理道义,但是出于人的本性的自然情感,我们更该看重。而且,陈独秀认为,在中国的文化中就是缺少了这样一种近于人性的、自然的、宗教的情感。更进一步,陈独秀认为,在时下中国,缺少这样一种情感的不仅仅表现在伦理道义方面,在文学上同样存在。

文学本是以表现情感为主题,但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没有了伦理上的情感,而更多的是打上了物质的烙印。通过种种的对比,陈独秀总结出致使中国社会麻木不仁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文化源泉中缺少了自然的、超理性的情感。因为人的本性受到社会的多种压抑,才会有那么多人选择自杀。

陈认为,要拯救中国社会,改变中国社会麻木不仁的状况,就必须输入中国社会所缺少的东西——美与宗教。

其次,陈独秀认为,宗教中牺牲、宽恕、博爱的精神给人的心灵以支撑。他认为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并且把牺牲、宽恕、博爱视作基督教的根本教义。

陈独秀首先为自己以前未能正确认识基督教而认错,他呼吁国人今后要摒弃对基督教的偏见,呼吁人们在基督教问题上要有更为深刻的觉悟,要把基督教的根本教义,把“耶稣的崇高、伟大的人格和热烈、浓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液里”。

只有这样,才能将国人从麻木不仁、堕落、黑暗、污浊的社会中救起。而且陈独秀把这样一种有着“神奇功效”的基督教,作为中国人的“新信仰”。

在那个思想剧变的特殊年代,宗教的很多良性作用已经充分体现出来,如给人以慰藉、规制人们的贪欲、培养责任感和同情感,及促进人们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教人们热爱自己的同胞。

“五四”时期,思想大剧变,种种思潮冲击着人们的大脑,观念的颠覆、思想的矛盾与冲突,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人生的诸多困惑,也由此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如青年自杀。

陈独秀分析认为,社会压迫是造成青年自杀的根本原因。而基督教是极端反对自杀的,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犯了自杀罪的人不能够到天堂。基督教的教义教人牺牲、宽恕、博爱,可以很好的劝慰人们。

由此,陈独秀开始思考基督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人活在社会中,必然会受到很多的限制,也必然会遇到各种挫折,人的内心也极易在受挫或困惑时崩溃。如果这时,能够发挥宗教的规劝作用,那这样的悲剧就可以避免。因而,陈独秀认为,人的心灵需要有宗教的情感来支撑。

用宗教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宗教的心理功能,即宗教有助于消除由各种消极思想,带来的对社会秩序的稳定的威胁。因为大多宗教是以爱为第一原则,教人们友善、乐观地面对生活,并且通过或深刻或浅近的教义,来为个体及群体提供心理补偿。

众人所熟知的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实际上也是对宗教心理功能的一种诠释,只是人们在特殊的时境下,对这句话的解读过于注重其间的宗教批判因素,而忽视了其心理功能方面的成分。

当然,如果从政治意义上来说,宗教确实会有麻痹人民的斗争和反抗意志的倾向。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的人来说,抱怨社会或者愤世嫉俗对他们是无济于事的。

这些消极情绪的积压,只能导致更多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发生。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发挥宗教的心理劝慰功能,帮助他们缓解怨恨,将有助于他们以一种较平和的心态,来处理人生中更为现实的问题。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本文作者权利: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陈独秀宗教观的形成,源自对社会现实的...
上一条信息:“达赖”与“班禅”究竟是什么关系?二者谁的地位更高 … 下一条信息:1991年苏联解体,当时的中国危机四伏,却这样逆风 …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