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政绩观的转变成为了衡量领导干部是否真正为民服务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一指示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政绩观转变的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努力以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政绩工程”没有政绩,“形象工程”毁了形象。古人云,“政如农功”,强调春耕夏耘,不可能一日见效、立竿见影。可现实中,有人为了追求短期政绩,大搞形象工程,这些工程往往脱离实际、忽视民生,甚至成为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这种政绩观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从形象工程转向民生实事,这是新时代政绩观的深刻转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要苦干实干,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又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民生实事,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检验领导干部政绩观是否正确的试金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因此,领导干部应当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将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作为政绩的重要内容。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需求,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贴近民生的政策和措施。同时,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永葆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激发“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要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点虚头巴脑,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从形象工程到民生实事的转变,是新时代领导干部政绩观的必然选择。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远离“形象工程”,多做民生实事,多问给百姓做了什么,给后代留了什么,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如此才能打造出一个地方最好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