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向我们走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笔者认为,“端午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载体之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端午之际,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在纪念屈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不断积蓄前行力量,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更无愧于内心的实践答卷。
从“民生多艰”的感慨中,积蓄“奋进力”“战斗力”。十年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经过持续多年的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全部实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老百姓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生存发展条件,但是现阶段,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还很大,距离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在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上,下够下足大气力、倾注各方智慧和力量,“扑下身子”“对症开方”解难题、惠民生;我们应始终牢记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对百姓痛点难点、民生短板弱项,我们必须始终怀着“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多沾“泥土气”,用实干鼓起梦想风帆,用奉献温暖百姓心窝。
从“九死未悔”的坚守中,擦亮“为民”初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黄文秀同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教授情定土地,心系群众,青丝变白发,让140万亩荒山变青山,带领上千万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将青春、激情和汗水撒播在巍巍太行山区,这些“不讲条件”讲初心,勇于用生命践行“使命”的楷模前赴后继、舍身忘我、一往而无前;“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自2006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累计40余万名高校毕业生怀着青春热血、报国之志,义无反顾地深扎到全国各地基层一线,书写他们的青春梦想,奋力为民族复兴、强国建设“跑出”自己的好成绩。“初心不敢忘、使命勇担当”不畏前方艰难困苦、坎坷荆棘,这些时代奉献者、坚守初心者,不断点亮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前行之路。
从“上下求索”的开拓中,开创“新业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传承屈原追求卓越的求索精神,始终勇于开拓进取。屈原始终为富国强兵寻找改革良方,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变法,将生死置之度外,使国家各方面各领域有了新气象新面貌。我们新时代年轻干部应继承好、发扬好这种排除“万难”、“咬定青山”的求索精神。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机遇和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对此,我们更应坚定改革创新决心和勇气,在改革开放深水区面前知难而进、奋勇担当、迎头向前;应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增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本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应以“舍我其谁”的精神风貌,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作出更大贡献!(作者:石家庄市晋州市东卓宿镇人民政府 张朝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