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投稿: 57028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调研之窗 > 详细内容
试论儒家人生精神对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
直到底部
分享:
作者:郑鼎文 发表时间:〖 2023/5/10 浏览人数:〖 34919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儒家积极人生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所承载的道德意义,联系实际揭示了当前信念缺失、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的突出表现,认为要重建道德体系,关键在于要有主见,充分认识儒学人文精神和传统伦理道德无可替代的精神价值,尤为重要的是要在重建道德的过程中,遵循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以儒学基本精神为道德资源,对人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从而回归传统,复兴文化,为振兴中华积聚精神力量。
【关键词】儒学 人生精神 道德建设
*     *     *     *     *     *     *     *
儒学是中华民族的国学,它博大精深,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积极的人生精神历久弥新,催人奋进,永远散发着真理的光芒。在当前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情况下,要重塑道德,激励人心,振奋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恒久地雄踞于世界东方,就必须从儒家积极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
为此,笔者不揣冒昧,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各位大方之家。
一、 儒家积极人生精神的主要内涵及其道德意义
儒家的人生态度历来是积极用世的,讲究“经世济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充满着担当精神、济世情怀和浩然正气。
一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儒家思想成于孔孟,始于周文化。如果说孔子是儒家至圣,孟子是亚圣的话,那么周公姬旦就是元圣了。由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两人完成的《周易》,其中就有这么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思想被孔孟继承并发展下来,成了儒家思想的灵魂。孔子为实现“克己复礼”的理想,明知不可而为之,周游列国,殚精竭虑,说服诸侯,直到垂垂老矣,依然聚徒讲学,研究学问,删诗书,作春秋,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发展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学说,并以天下为任,身体力行,从43岁起就奔走于邹、齐、鲁、宋、梁/滕等国之间,不断向诸侯王公宣传自己的仁义学说,直至70多岁无功而返,仍然无怨无悔。至于勾践卧薪尝胆、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杨时程门立雪之类的典故,同样透露出感人肺腑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这些中华民族的脊梁,才使泱泱华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是志存高远的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是昂扬向上的、鼓舞人心的。孔子强调要保持高尚的人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同样坚持独立的大丈夫人格,在任何情况下都毫不动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马援认为:“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声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诸葛亮明确指出:“志当存高远。”曹操即使老了,也高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声。总之,在儒家和秉承其思想的志士那里,都有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都有一种堂堂正正的志气。正是这种浩然之气,引领他们发愤有为,建功立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还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高洁,更加彰显了志士的人格魅力。
三是爱国忧民的情志。敬德保民,忧国忧民,保家卫国,是儒家最可宝贵的品质,是其最根本的价值取向。从孔孟时代的“匡正天下”、“克己复礼”到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祖逖的“闻鸡起舞”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等等,这些“壮怀激烈”的赤胆忠心,这些“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贵品性,这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济世情怀,无不体现着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洋溢着大义凛然的阳刚之气。
四是舍生取义的风范。儒家追求的个人理想,往往是和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不计较个人的物质生活怎么好,而是要符合个人的理想,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保持独立高尚的人格,甚至把道德、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杀身成仁”和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在这方面,文天祥堪称楷模。文天祥英勇就义之后,人们在他的腰带上看到他写的一段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就说明,在儒家的代表人物身上,为了道义,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就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地”,就是以身殉道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这种高尚的人格风范,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便都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至于“汨罗投江”的屈原,“北海牧羊”的苏武,投笔从戎的班超,“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视爱国如生命的光辉典范。
五是修心养性的理智。儒家的典型人物为了保持高尚的人格,无不对修心养性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孔子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进一步发挥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认为,要端正别人的言行和德性,就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和德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他们才常常反躬自问,“吾日三省吾身”,才注重慎独自律,绝不做苟且之事,才坚持清心寡欲,常养浩然之气。故而才有“内圣外王”的气象,才有推己及人的良知,才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廉洁,才有正人君子的高尚人格形象,才有“如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永久影响力。
显而易见,儒家积极的人生精神,不仅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成就了功名,也促成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升华了他们的人格魅力,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鸿儒精英。平心而论,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所涌现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和贤达圣人,大多都是儒家思想孕育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学是无愧于国学这一誉称的。
二、 当前信念缺失、道德滑坡的突出表现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强调道德建设,为此出台了不少文件,做了不少工作,也有一定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似乎成效并不可观,道德滑坡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尤其是官员腐败的顽疾久治不愈,愈演愈烈,以至于有人惊呼: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虽说此言不尽如此,但毋庸置疑,当前信念缺失、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的问题确实非常突出。其主要表现如下:
1、理想缺失,信念淡化。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崇高的理想,没有坚定的信念,随波逐流,庸庸碌碌,成了金钱的奴隶,身心沾满了铜臭味儿,或者为了个人升官发财,变得非常庸俗和势利。为了金钱,女的可以献身,甚至名牌大学毕业的一些女大学生也变得恬不知耻了,以傍大款、做二奶为能事;为了当官,一些干部乐意献金,买了官再捞钱,搜刮民脂民膏,以爬得高捞得多为荣耀。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理想就是有“利”才想,前途就是有“钱”才“图”。
2、良心泯灭,人性冷漠。有的人性缺失,见死不救;有的助人索财,施恩图报;有的怕自己吃亏,遭人报复,提醒自己,要求亲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睁只眼闭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休管“闲事”,少出“风头”,以免引火烧身,自找麻烦。以致见义不为装糊涂,老人摔倒没人扶,看到小偷不制止,路见不平不出手。凡此等等,使人成了冷血动物,使社会失去了应有的温暖。
3、死灰复燃,沉渣泛起。新中国建立后,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在我国基本绝迹,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但近十多年来,在经济腾飞、生活富裕的同时,一些多年销声匿迹的丑行劣迹却日渐盛行,像聚众赌博、卖淫嫖娼、吸毒贩毒、涉黑贩黄以及坑、蒙、拐、偷、抢、骗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甚嚣尘上。有些人不知羞耻,卖身求财;有些人嗜赌如命,想发横财;有些人精神空虚,吸食毒品,祸害社会;有些地方黑恶势力为非作歹,欺行霸市,恃强凌弱,强买强卖,恣意横行,称霸一方;有些人不走正道,凭歪门邪道谋取不义之财。此等现象毒化社会环境,摧残人的心灵,使得社会风气日益恶化,使人们对社会失去了信心。
4、官德扭曲,官风败坏。有的有能无德,肆意妄为;有的不信马列,信神信鬼;有的阳奉阴违,心存异志;有的背弃宗旨,以权谋私;有的不守纪律,胡作非为;有的权钱交易,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有的官商勾结,相互利用,同流合污;有的滥用职权,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中午围着盘子转,下午围着牌桌转,晚上围着裙子转,骄奢淫逸,为所欲为;有的丧失家庭美德,对配偶不忠,追求刺激享受,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找“三陪”,“包二奶”,嫖娼宿妓,荒淫无耻;有的铺张浪费,一掷千金,用公款大吃大喝,毫无节俭之风;有的移民家属,将巨款存入海外账户,备好后路,一旦东窗事发,便要背叛祖国。似此等等,孰可忍孰不可忍也!
5、为富不仁,作恶多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有能耐的人先富起来了。其中大多数尚能遵纪守法,承担社会责任,做了不少慈善事业。但也有少数富人发家不择手段,致富则忘根本,不负社会责任,有钱无德,为富不仁,贪得无厌,虐待劳工,克扣辛苦钱,丧失人性,唯利是图。有的甚至炫富摆阔,天良泯灭,疯狂消费,挥金如土。更有甚者,还有吃“人乳宴”、“女体宴”的败类。与此同时却对慈善事业毫不理睬,一毛不拔,结果导致民众出现了“仇富”心理。
6、人伦丧失,孝心退化。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情。恪守孝道,本是中华民族第一美德。然而,由于风气变坏,教育失灵,一些子女不尽孝道,不履行赡养义务,老人有病不予治疗者有之,威逼老人交出财产者有之,辱骂、殴打老人者有之,将老人赶出家门者有之,不许老人再婚者有之。此等丧失人伦的禽兽行为,导致不少老人生活困难,晚景凄凉,甚至因悲观绝望走上了自尽之路。
上述道德滑坡、人性扭曲的不良行为,显然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背道而驰的,是与儒家的精神境界格格不入的,不仅污染了社会风气,玷污了真善美,而且严重地破坏了道德底线,使得人们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面临坍塌的危险。
三、 如何运用儒家积极的人生精神推进道德建设
愚以为,在道德建设方面,儒家的积极人生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前面提到的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爱国忧民、舍生取义和修心养性的精神与美德,显然都是医治道德滑坡的良药。
那么究竟怎么去做呢?
关键在于要有主见,要看到儒家思想精华具有永久的精神价值,对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儒家思想中那些渗透到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精华性的东西,具有经常性的、永恒的影响力,像忠孝仁义礼智信之类的符合人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种种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是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的,也已转化成了大多数人的为人处事准则和行为规范。因此要因势利导,肯定儒学作为国学的重要地位,鼓励人们继承和发扬儒学中那些精华性的东西,用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光芒,使道德重建有所遵循。对此应该理直气壮、堂堂正正地去加以引导,而不应躲躲闪闪,畏畏缩缩。
最重要的是,要遵循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发挥儒家积极人生精神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道德建设的实质就是培养全体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和规律就是: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这四个要素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在培养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要对人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人的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在这里,知指道德认识,情指道德情感,意指道德意志,行指道德行为。知情意行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起调节、强化和促进作用。
以儒学积极的人生精神和其中包含的传统美德为道德建设资源,遵循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进行重建伦理道德的工作,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通过普遍开办类似于孔子学院这样的国学讲堂,出版发行这方面的书籍和光盘,向大众普及儒学中精华性的道德伦理规范,以使人们形成合情合理的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受自己的认识支配的。要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首先要使人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使其辨是非、明善恶,识美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产生错误的行为,形成不良的品德,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无知,以致是非颠倒,善恶不明,美丑不辨。道德上的无知,往往是犯罪的根源之一;错误的道德认识,常常酿成严重的后果。2003年2月25日清华北大爆炸案即是明证。当年26岁的罪犯黄旻翔在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时竟然无耻地说:自己就是为了制造影响,想出名。显然,他是把耻辱当成了光荣,把丢人显眼当成了显扬名声,把违法犯罪当成了英雄行为。与之相反,正确的道德认识往往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历史上的屈原、文天祥、林则徐等典型人物,可以说就是儒家思想培育出来的。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经典,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深刻地影响了他们,才使他们形成了完美的人格形象。
二是向人们介绍、宣传践行儒学伦理而成才成名的正面典型人物,以陶冶其道德情感,产生效法英雄的思想倾向。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进行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时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情感体验。它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推动人们对事物采取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行动。如果一个人在某些道德问题上,虽然有了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但却没有升华为道德情感,对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都无动于衷,淡然处之,态度冷漠,缺乏好恶、爱憎的强烈情感,那么他的道德认识就只会停留在思想上或口头上,而不能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见死不救的人并非不知道是与非,主要是缺乏一种见义勇为的正义感。一些不愿做好事的人也并非不知道做好事是对的,主要是缺乏一种向往和热情。另外像药家鑫之流,并非不知道杀人犯罪,除了有杀人灭口、侥幸逃脱的卑鄙动机外,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和人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故而连冷血动物也不如,以致沦为凶恶的杀人犯。所以在道德建设中,不仅要对人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以激发其爱憎感、荣辱感和社会责任感。惟其如此,道德认识才容易通过道德情感的激发转化成道德行为。
三是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和自愿者活动,历练人们的道德意志,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而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做出的反应。顽强的道德意志是在克服困难、实现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在多次战胜困难、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习惯成自然。道德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就成了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实现道德行为也就变得轻松愉快了。因此为了强化道德建设,锻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要坚持开展践行高尚道德的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像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文化传播、义务植树、无偿献血、慈善捐款,向灾区捐助,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等。如果这些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得好,坚持经常,又能及时总结表彰先进,激励鼓舞人心,那么对于锻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加强道德建设,优化社会风气,显然都是有好处的。不过应该指出,在此,领导干部的“导之以行”和组织者的“持之以恒”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文就要收尾时,我想到了这么一件事:1988年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发表了宣言,宣言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我想,所谓孔子的智慧,就是儒家学说的智慧,就是泱泱华夏的国学智慧。而其核心,就应该是继承和发扬儒家调节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在此我想说,在今天伦理失常、人格扭曲、中华民族面临道德危机、人际关系恶化的非常时期,要力挽狂澜,重振雄风,也必须从儒学———传统国学中去寻找智慧,弘扬儒家积极的人生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重建道德体系。惟其如此,才可望复兴文化,回归传统,遏制道德滑坡,为振兴中华积聚精神力量。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岐山周文化研究会 作者 郑鼎文

投稿邮箱:【 zhongguo_xianfeng@163.com 】
返回顶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文章获评星级:
网站推荐理由: 文笔流畅, 论理充分, 观点新颖, 感染力强
本文作者权利: 可申请头条徽章, 可申请重点推荐徽章
权利时效起止: 自登载日起一个月
原创文学
调研之窗
案例评析
文章信息
荣誉殿堂
相关文章  
从韩复榘四个儿女个个成才看母亲在家庭...
宝鸡市周易研究召开了2023年工作总...
要做百岁老人,就要积累“生命力”(压...
2023 年终总结之六:我的老小孩情怀
试论三千年西凤酒的历史渊源
关于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
关于把县城当景区建设的建议
上一条信息:浅谈淄博夜市爆火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下一条信息:浅谈基层干部应该如何助力农村发展
中国先锋头条网  ©2015-2022  版权所 违者必究
网址:http://www.zgxianfeng.com  投稿邮箱:zhongguo_xianfeng@163.com
本网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